|
|
|
蘭花集團 2019-8-28 15:38:44 您是第 680 位讀者 |
|
|
在工作中,你常常會發(fā)現(xiàn),有些人總是說著一些贊揚的話。他發(fā)現(xiàn)了你的錯誤,但他不一定會對你說,更不會批評你。這是人之常情。不過,不知道你有沒有聽過這么一個故事:春秋時期有個叫高繚的人,在齊國丞相晏子手下做官三年,一向謹慎,不言人過。有一天晏子突然把他辭退了。身邊的人問其故,晏子說:“我是個不中用的人,正如一塊彎彎典典的木頭,必須用墨斗來彈,用斧頭來削,用刨子來刨,才能做成為一件有用的器具。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毛病和缺點,但是如果別人不給提示的話,自己是看不到的,可是高繚呢,他在我身邊足足三年,看見我的過錯,卻從來不說,這對我有什么好處?所以我把他辭退了! 由此,聯(lián)想到現(xiàn)實生活中令人深思的兩個問題:一是有些人缺乏晏子那種善待批評的胸懷和勇氣,聽不進不同意見,凡是有人批評,就會不高興,殊不知,這種錯誤的認識為害不淺。二是有些人猶如高繚一般,處處當好人,不愿得罪人,信奉圓滑的人生處事哲學,總是“你好我好大家好。”誰也不得罪,從不言人過,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風氣。 人的一生中,受到贊揚和批評是常有的事,但在現(xiàn)實生活中,有人喜歡聽贊揚的話,聽好聽的話,既使在工作,學習,生活中存這樣和那樣的缺點和過錯,也不愿意接受別人的批評。一旦遇到批評,想法多多,顧慮重重,感到丟了面子,抬不起頭來,于是,不從主觀上深刻反思,卻認為別人與自己過不去,甚至耿耿于懷。 人非圣賢,孰能無過。任何人都有犯錯誤的時候,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缺點和不足,而且常常在工作,學習,生活中顯露出來,但自己卻察覺不到,只有別人看的清楚。正所謂“當局者迷,旁觀者清”,當別人發(fā)現(xiàn)自己的缺點和過錯并當面提出批評,不僅有利于糾正自己的缺點,防止“小疾”釀“大患”,還能對今后的工作、學習、生活積累經驗,少走彎路。其實批評是一種關愛,是一種美德,而善對批評更是一種境界,需要一定的勇氣和胸懷。在此,筆者呼吁不妨學學晏子那種敢于正視自己,勇于接受批評的勇氣,及時改正缺點和不足,做一個不斷上進的人。當然了,批評也得講究方式方法。批評之所以被人拒絕,不外乎兩個原因:一是批評者不了解當事人的處境和錯誤的原因,使當事人感到委屈;二是批評者采用了權威性的立場,暗示了當事人的“笨拙”或“愚昧”,引起了當事者的反感。所以批評講究方式方法也是很有必要的,這樣別人才更容易接受。 (作者單位:東峰礦) |
|
|